close

html模版台南汽車音響改裝新疆發現伊犁河谷最大最早青銅時期文化遺存


大型房址(F6)



Camry音響改裝 銅刀



鐵塊



帶流罐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館員王永強從沒有想到,2015年6月17日將成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當他揭開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吉仁臺溝口一座墓葬的土層時,看到土層中有煤灰。根據史書記載,煤炭被大量用於生產、生活是在漢代。吉仁臺的墓葬群年代跨度較大,早至青銅時代,晚到宋元時期,因而他當時並沒有在意。但接下來的發現讓世人感到震驚:同一土層中發掘出瞭青銅時代的陶片。

隨著兩年的深入發掘,一個距今3200年至3500年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呈現在世人面前。遺址中發現的煤灰、煤渣、未燃盡的煤塊以及煤的堆放點,証明瞭青銅時代生活在這裡的人類已開始使用煤炭。這一考古發現,意味著人類使用煤炭資源的時間又上溯瞭約1000年。兩年間,他們共計發掘遺址2500多平方米,清理房址20座,墓葬8座,出土陶器、石器、銅器、鐵器、骨器等各類遺物1000多件。經北京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和美國Beta放射性實驗室碳十四測定,遺址早期年代經樹輪校正後的絕對年代距今3600年。

更重要的是,這處遺存最終被証實是目前新疆伊犁河谷發現的最大、最早的青銅時期文化遺存,這一發現為探尋伊犁河谷早期鐵器時代源頭和脈絡,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位於尼勒克縣科克浩特浩爾蒙古民族鄉的這條狹長山溝,兩側高山環繞,可避風雪。得益於河谷濕潤的氣候和豐富的降水,山溝土壤肥沃,牧草豐茂,自古以來都是哈薩克族牧民的冬窩子。溝口臺地上分佈著76座墓葬,証明這裡很早就有人類活動。通過遺址的房屋建築、冶煉遺跡、用煤遺跡可以看出,當年生活在吉仁臺溝口的人們已發展到一定階段。

“遺址中發現大量獸骨,大多為馬、牛、羊骨。還發現大量石磨和幾粒大麥,說明當時這支部落以畜牧業為主,以農業為輔。令人費解的是,在遺址中沒有發現魚骨、網墜、魚鉤等,3000多年前,這裡的人們沿河而居,卻不捕魚,原因很難解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阮秋榮說。

考古人員共發現5處房址,平面大致呈長方形,四周分佈著大量石塊,可以看出,這些石塊是房屋的牆體。編號為F6的房址由於保存完整,散落的石塊甚至組成瞭一個正方形,隻在南側牆體的中間有一個1米多寬的缺口。“這應該是房門所在。”王永強說。

房址中可以看到柱洞,其中以編號為F2的房址最為明顯,東西兩側各有兩排整齊的柱洞。這些柱洞深約七八十厘米,底部有柱礎石,許多洞中還可以看到用來加固木柱的石塊。阮秋榮根據這些遺跡判斷,當時的人們修建的是半地穴木石構架房屋。“從房屋結構來看,當時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已經比較高瞭。”阮秋榮說。

F2房址內發現有煤的堆放點和大量的煤塊、煤渣和煤灰。種種跡象表明,當時居民對於煤炭的使用已十分成熟。阮秋榮推測,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使用的煤炭可能是無意中發現的,“尼勒克縣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吉仁臺溝口就有許多露天煤礦。當時人們可能是發現瞭煤炭的自燃,或者無意中發現這些黑色的石塊可以燃燒,於是開始有意識地開採,作為生活或生產燃料。”

在許多房址中,考古人員還發現瞭數個卵石坑,地上也有堆放的卵石。這些卵石都被灼燒過,卵石坑壁汽車音響改裝推薦 甚至可以看到明顯的灼燒痕跡。當時的人們為何灼燒這些卵石?阮秋榮推測:“可能是用來加熱食物,或者取暖。無論何種用途,顯然人們都是為瞭利用卵石的餘熱。”

F6是目前發現的房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達300多平方米,幾乎為正方形。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即使集合整個部落之力,修建這座房屋也需要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阮秋榮分析:這座房屋很可能為部落首領居住或用於部落集會。

令考古人員不解的是,目前所發現的所有柱洞中,都沒有發現木頭的殘渣。“這裡的人們似乎在離開時,將木柱全部移走瞭。這說明,當時的人們離開時十分從容,就像搬傢一樣,把一切有用的東西全部拿走瞭。”阮秋榮說。

最大的疑問在於,目前伊犁河谷尚未發現比安德羅諾沃文化(即西伯利亞及中亞地區青銅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俄羅斯阿欽斯克附近安德羅諾沃村的墓地而獲名——記者註)更早的青銅時代遺存。而考古人員發現,伊犁河谷鐵器時代的墓葬和遺址,其文化與安德羅諾沃文化並無傳承關系。“同一種文化會有延續,但在伊犁河谷,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出現瞭斷層。這需要更多的考古發現來解釋原因。”阮秋榮說。

阮秋榮認為,這個發現意義重大,“無論是中亞還是新疆,目前發現的青銅時代遺跡多為墓葬。而這個‘聚落遺址’是新疆首次發現的大規模青銅時代遺址,對於當時的社會狀況、生產方式、技術水平等都有所反映,是研究伊犁河谷及新疆青銅文化的重要線索。許多學者認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亞、中亞、東亞之間存在一條東西文化交流的青銅之路,安德羅諾沃文化在歐亞大陸青銅文化傳播過程中起到瞭關鍵作用。這個遺址很可能在當時的青銅之路中起到瞭橋梁作用。”(記者 王瑟 本文配圖均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阮秋榮提供)

20709F0643EE058D
arrow
arrow

    d1qzyq7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